“红军不怕远征难……”7月18日上午,一辆客车从毕节驶往困牛山,在校党委副书记汤宇华教授的带领下,来自金沙js3833的35名思政课教师正齐声唱响“七律·长征”,这是一次追寻红色之路的学习考察培训,更是一次洗礼思政教师的精神之旅。
正午时分,队伍抵达困牛山战斗遗址,细雨中的纪念碑似乎正在诉说着当年跳崖战士的英勇壮举,这深刻体现了红军战士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的精神信仰。在纪念碑前,教师们纷纷肃立,怀揣着沉重的心情给所有烈士们深深地鞠躬,缅怀他们的逝去,敬佩他们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感谢他们用生命为我们锻造的美好生活。
▲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前,全体人员向烈士三鞠躬
纪念馆内,详细记载着困牛山战斗的前因后果,教师们感动于红军战士的赤诚为民和英勇战斗,尽管不断遭遇国民党军大规模的围剿和袭杀,红六军团的先遣部队依然排除万难完成了探路西征的任务,为中央红军的前行争取了时间和机会,也避免了主力红军更大的伤亡,从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全体人员在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聆听讲解
7月19日,教师们来到了伟大转折的开端——通道转兵会议旧址。
在现场,看到一间间屋子,再一次听讲解员提起过去,脑海里仿佛也回到了当年,那个几乎差点毁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定让大家忍不住绷紧了神经,所幸,毛泽东同志能够列席会议,幸好,周恩来同志相信他。转兵贵州的决定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通道会议纪念馆内驻足参观并聆听讲解
7月20日,队伍沿着中央红军的行进方向来到了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旧址。
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通道会议进行路线调整甩开了国民党军,但红军下一步战略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而中央红军攻占黎平进一步证实了毛泽东西进贵州主张的正确性。黎平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向黔北行军的主张,也更加凸显毛泽东军事主张的科学性。在纪念馆内,一幅幅军民鱼水情深的照片,让大家更深刻明白为什么红军的队伍能够不断壮大,为什么共产党的小米步枪能够战胜国民党的钢铁部队,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边。老师们各抒己见探讨着部分历史物件和史料如何在教学中使用以及怎么用每一个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感恩之心。
▲参观黎平会议纪念馆
7月21日,全体教师来到了伟大转折的前夜——猴场会议旧址。
有教师指着旧址的会议室略显激动地说:“就是在这里,李德终于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全军清晰认识到苏联那套在中国行不通了,还是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啊。”“没错,”旁边有老师接过话茬,“中央红军克服‘左’倾错误,也算是为遵义会议召开扫掉一些障碍了。”
▲猴场会议纪念馆讨论
7月22日,大家带着期待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娄山关。
在西风台,全体思政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忆秦娥·娄山关》,声音飘至漫山遍野,又回荡在山谷间,耳边仿佛有马蹄声和号角声传来,88年前,毛主席在这里满腔热血展望革命的胜利,88年后,思政课教师将从这里开启新的教育征程。
走进伟大转折——遵义会议会址时,有老师坦言:每一次来,都有不同的心情和感受。在陈列馆,大家通过图片、视频、讲解重温了那段历史,多次聆听漫漫长征路上红军所经受各种严峻考验的故事,每次都深感震撼和敬佩,纷纷感觉再一次从灵魂深处接受了洗礼和教育。
全体党员站在遵义会议召开的小楼前,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重地重温了入党誓词,每个人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光荣和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决心。
▲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7月23日,大家来到学习考察培训的最后一站——土城。
▲倾听青杠坡战斗
拾阶而上,青杠坡战斗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四面环绕的山林是当年红军英烈们战斗的地方。纪念碑后的烈士陵园,安葬着无数英魂,墓碑里或许有一件衣服,或许只是空冢,但碑文上刻着的,是后世子孙必须要记住的。曾经,这些战士从四面八方而来,为了人民的解放,却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这里,自此长眠于青杠坡。巍巍青杠坡,滔滔赤水河,流去的是河水,留下的却是不朽的精神和永恒的记忆。
▲全体人员缅怀青杠坡烈士
带着对逝去战士的哀悼,对红色历史的感悟,对长征在贵州地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深刻学习,大家唱着《四渡赤水出奇兵》坐上了回程的车。结束的是这一次学习考察培训,但必须持续的是长征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思政教师的铸魂育人,必定要从红色文化开始,而关于贵州,还有数不完的长征故事和无尽的长征精神需要我们传给学生。
图 文/徐海闻
初 审/卢 敏
复 审/漆国江
终 审/高慧昀